雷達波段
2019/6/132334次瀏覽
雷達波段
-
中文名雷達波段
-
外文名radar frequency band
-
影響因素水蒸氣和氧是電磁波衰減
-
波長1mm~100m
-
度量單位赫茲(Hz)或周/秒(C/s)
簡介
在雷達行業中,以雷達工作頻率劃分為若干的波段,由低到高的順序是:高頻(HF)、甚高頻(VHF)、超高頻(UHF)、L波段、S波段、C波段、X波段、Ku波段、K波段和Ka波段。 非相控陣單雷達條件下,高頻(短波長)的波段一般定位更準確,但作用范圍短;低頻(長波)的波段作用范圍遠,發現目標距離大。
特性
2.1一般雷達工作波段
對應波長從1mm~100m;
光速為299792458m/s(約
m/s)。

2.2劃分原則
電磁波的傳播特性;
目標反射特性;
雷達制造工藝;
發展
在主要使用3cm電磁波的火控雷達出現后,3cm波長的電磁波被稱為X波段,因為X代表座標上的某點。
為了結合X波段和S波段的優點,逐漸出現了使用中心波長為5cm的雷達,該波段被稱為C波段(C即Combined,英語“結合”一詞的字頭)。
在英國人之后,德國人也開始獨立開發自己的雷達,他們選擇1.5cm作為自己雷達的中心波長。這一波長的電磁波就被稱為K波段(K=Kurtz,德語中“短”的字頭)。
“不幸”的是,德國人以其日爾曼民族特有的“精確性”選擇的波長可以被水蒸氣強烈吸收。結果這一波段的雷達不能在雨中和有霧的天氣使用。戰后設計的雷達為了避免這一吸收峰,通常使用比K波段波長略長(Ka,即英語K-above的縮寫,意為在K波段之上)和略短(Ku,即英語K-under的縮寫,意為在K波段之下)的波段。
最后,由于最早的雷達使用的是米波,這一波段被稱為P波段(P為Previous的縮寫,即英語“以往”的字頭)。
該系統十分繁瑣、而且使用不便。終于被一個以實際波長劃分的波分波段系統取代,這兩個系統的換算如下。
原P波段=現A/B波段
原L波段=現C/D波段
原 S波段=現E/F波段
原C波段=現G/H波段
原X波段=現I/J波段
原K波段=現K波段
影響因素
雷達波段對探測目標的影響,主要考慮大氣衰減。
大氣中的水蒸氣和氧是電磁波衰減的主要原因,當電磁波頻率小于1GHz時,大氣衰減可忽略。
水蒸氣引起的衰減峰值為22.24GHz(K波段),184GHz。
氧氣引起的衰減峰值60GHz(V波段),118GHz。
總的變化趨勢是,頻率越高,傳輸損耗受天氣影響越大。
標準劃分
5.1中國頻率劃分方法
名稱
|
符號
|
頻率
|
波段
|
波長
|
傳播特性
|
主要用途
|
VLF
|
3-30KHz
|
1KKm-100Km
|
空間波為主
|
海岸潛艇通信;遠距離通信;超遠距離導航
|
||
低頻
|
LF
|
30-300KHz
|
10Km-1Km
|
地波為主
|
越洋通信;中距離通信;地下巖層通信;遠距離導航
|
展開全部
5.2歐洲標準
波段
|
類型
|
波長[cm]
|
頻率[GHz]
|
A
|
米波
|
|
<0.25
|
B
|
米波
|
|
0.25-0.5
|
展開全部
5.3中國微波標準
波段代號
|
標稱波長[cm]
|
頻率[GHz]
|
波長范圍[cm]
|
P
|
|
0.23-1
|
130-30
|
L
|
22
|
1-2
|
30-15
|
展開全部